活着的诗人不伟大/约稿开放中,详情咨询企鹅:1600926021

© NGAl_赤九行
Powered by LOFTER

且想且书,散漫文记02

02《Gasoline》

“You are part of a machine,you are not human being.”

六月末的北京真是热的要命。
生活明明还没什么着落,我却已经开始对自己所学的东西渐渐的失去了耐心。坐在闷热的机房里,我忍不住的想一个问题:

为什么人类不能成为机器呢?

人与机械粗看下来似乎并无不同。硬要说的话也就是区别在名为“自由意志”这种看不见摸不到的神奇的东西。
但是有些可笑的是,我们感慨着自由意志的伟大,强调着个体的独一无二性,但却在真正的生活工作中时而摒弃它们。这种时候人人似乎都被成为了机器,遵循着古板的规矩与它定下的条条框框。如果说在这个工业社会里生产力是第一要素的话,那么似乎把人换成机器也并非不可能。

我在自己还没写完的文《北京:化身机器》(是的,名字是捏他《底特律:成为人类》)里写了一段场景:

“左拉站在一间不过百平的办公室里,奋力工作的室内空调将服务器组的散热中和,红色绿色的指示灯交替闪烁,整个场景怪诞又和谐。每个暗灰色的架子上标有相应名牌,说明书一样的向来访者介绍着:这台红色的服务器的名字叫安吉,那台灰色的叫奥利……
他忽然意识了到这些东西是什么。楼下广场里代表下午五点钟的钟声响起。他手机上的铃声也开始快乐的响了起来,聊天组内的消息滚动,向他发来了愉快的问候。
‘欢迎!’
一个个显示器亮了起来。”

小学时候做阅读理解向来是我最喜欢做的题目,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的过程就像是在探究人的内心,从有形的文字看出无形的思想,对他人的想法进行臆测和推断。整个过程着实的有趣。

不清楚他人的写作习惯如何,我写东西的习惯是先写出自己想要的场景,然后再根据这个场景去想如果要成为这个状况需要达到的前因后果。在这个过程中很少有规划性的大纲之类的东西出现。所以通常会导致的就是会越想越多越拖越长最后变得很麻烦。这大概就是我硬盘文段子文比较多的原因吧。

一个机器人想要成为人会引发人的注意观察和思考。对于机器来说,人类似乎总有一种造物主的自我认识,倘若社会地位里有形象的金字塔作为指示,那么人类总是认为他们是应当在机器人上层的。在几乎在所有涉及人工智能的作品里,故事都是围绕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来展开的。它们的听话也好,叛逆也好,都是人类给予它的机能。
人类依靠对电子元件的堆砌使用制造出了人工智能。那又是谁靠化学反应的叠加制造出了人类呢?
行文至此,蓦然回首发展自己的思想似乎往哲学的领域一去不回头了,但现阶段的我知识阅历并不够能让我深究这种辩思的同时还能坚持自我。
况且,现在的社会并不需要哲学家。
除了是站在高平台的人与跳脱于这个社会里的仙,普通的人只是日复一日的想要活着都极为困难。
人类是会出错的,而完美的机器则不会。在科技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过去人力才可以做到的事情逐渐被机器取代,如电话接线员这种时代的眼泪一般的行业。
归根结底,学习也是一种可以被机械化的事情,当人类研究清楚了如何将知识拷贝,我想教师这个职业也将走向衰亡。
至于人类引以为傲的创新性,我想这都归功于多种的知识与素材进行堆叠构成的思维模式。但谁能保证所谓的灵感不会是机器里某条运算后产生的结果呢?

若真实存在,我想我大概可能会成为机械神教的信徒。
疲于思考的我是真情实感的羡慕嫉妒着齿轮的冰冷的不近人情与专注的循规蹈矩。
所能抛弃思考与烦恼,啜饮汽油活下去似乎也并无不好。

最后写一小段另一个故事:
“将最后一行代码敲完,弥赛亚伸了个懒腰,长时间的工作带来的疲乏让他有些头昏脑胀,他关上了自己的电脑决定让它休息一会下。下次启动也许是百年后,也许就是明天。
然而对于程序来说这些都无关紧要。”

评论
热度 ( 1 )